产品详情

蒋采苹

内容详情

蒋采苹,1934年生,河南省洛阳市人。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1998年至2000年受聘为文化部教科司主办的中国重彩画高研班主持。2001年至200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中国重彩画高研班导师。2003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重彩画工作室导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中国重彩画研究会会长。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宋庆龄光辉的一生》等获金奖;   《筛月》、   《轮回》等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个人画集、文集、技法材料等书籍以及中国重彩画集十数种。研制的“高温结晶颜料”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

     经常在文艺圈里混,见过蒋采苹先生好多次,只是活动之中匆匆一面,不甚多谈,从内心还是很敬重先生,一则先生是当今工笔重彩的领军人物,由她创办的工笔画会在当代中国画坛声名显赫,她的很多学生都是斐声国内外的名家;二则她是洛阳人和我是同乡,所以心理上距离近了许多,我们以先生为家乡之荣耀。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和同事走进了北京一个安静的小区,来到蒋先生的画室,这也是我第一次和先生这么无拘无束的聊天。
    洛阳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深厚的历史积淀,滋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洛阳人。说到洛阳,蒋先生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洛阳对于她来说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其实她两岁就随家人离开了洛阳,而洛阳只是她内心深处的故乡。尽管如此在蒋先生的简历中,洛阳人从来都没有遗忘。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就一定和他的家庭和时代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她的母亲是在开封艺术师范学校毕业,当时读书母亲正怀着她,可以说她也是在娘胎里就开始了艺术的熏陶,间接的听过谢瑞阶导师的课。听她母亲说,谢瑞阶老先生曾介绍她到上海

美专深造,但一年半之后妹妹的诞生,她就永远失去了这个上学的机会,就这方面说,她母亲是心里有愧疚的,所以之后她学习绘画,无论在哪里,她母亲都是很支持的,后来她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蒋采苹先生说,家庭的环境与个人的喜好让她走上了美术之路,而且倾其一生。从学中央美院,从师中央美院,退休中央美院,可以说美术绘画对于她来说就是生命依靠,而不仅是艺术的本身。她们家可以说是美术世家,蒋先生告诉我说,他们一家三代都画画,母亲、她、还有她两个孩子,所以在先生家到处都散发着艺术气息,一盆花草,几处摆件,透露

出主人的审美和雅致。

     今年近八十高龄的蒋先生,眼不花,耳不聋,偶尔还抽一支香烟,在轻烟曼妙中多了些对美的思考,她说画画一定要有思想、有意境、有手法,而这些内涵的具备,更重要的是文化内涵的积淀和对专业的探索。进入中央美院后,她非常荣幸的得到诸位大师的教诲,真是受益终生,五年的学习时间,聆听了蒋兆和的讲课,从其“骨法用笔”、“以形写神”、“中体西用”知道了中国人物画造型的重要准则。李可染先生著名的语录:“画家也要有诗人的感情、哲学家的头脑、科学家的毅力、杂技家的技巧”这成了蒋采苹先生一生从艺的座右铭。说到这些老师,蒋先生陷入无限的回忆中,她说叶浅予、刘凌沧等都给了自己艺术上很好的学研基础,能在大家门下听课,真的是人生之幸事也。也是从这些先生老师的身上学到了从教、从艺的高度和能力。她说,我也同样走着其他画家一样的路子,画着和同学们一样的作品,而改变她画风和思想的是1979年,蒋采苹非常幸运的遇到了潘洁兹先生,潘先生作为工笔重彩专家、著名的敦煌美术研究专家,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壁画,线条灵动、色彩明快,极富装饰感和视觉上的冲击力,而他又是一个极富激情的社会活动家,他首先组建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策划工笔重彩的画展和学术研究会,当时潘先生为会长,刘凌沧、王叔晖为副会长,蒋采苹先生为副秘书长,直到1987年中国工笔画学会成立,潘先生仍被选为会长,蒋先生成为副会长,工笔画学会从那时到今天已有会员上万人,她不仅跟着潘先生学习绘画,更是和他一道致力于工笔重彩画的发展和繁荣。

     我见过很多蒋先生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在报刊上或是画册中,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在中国美术馆藏品展上看到她的巨幅《宋庆龄光辉的一生》,这是一组由三幅画组成的作品,分别是宋庆龄先生少年、中年和晚年时期。画面中不同时期,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状态不同,少年时期活泼纯真,背景用五彩色、白色上衣和灰色的百褶裙,使整个画面素雅和活泼;中年时期是蓝色的背景,身着黑蓝色的旗袍,人物形象庄重、睿智,蓝灰色细纹加以黑色,使画面干净明快;晚年的宋庆龄则是一袭黑色旗袍,披一条灰色的围巾两垂于身前,手中捧着一只白鸽,脸上充满了慈祥,充满了希望,她的身前脚下是象征她一生致力于天下太平的和平鸽在翩翩起舞,这幅画是暗红色的背景。这三幅画让我们看到了宋庆龄先生光辉的一生,用没骨工笔的画法,造型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而具有代表性和突出性的是重彩,用色和光的关系以色来表现,没有所谓的线条勾勒,藏笔于其中,用极高装饰的色彩来渲染画面的视觉,以通过色彩表达画面的人物、场景和气氛、这三幅作品曾被中国美协工笔画大展评为金奖。谈到工笔画,蒋先生说,中国的工笔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无数的贤哲给我们留下很多经典的作品,像宋徽宗赵佶、黄荃等。应该说工笔画是中国画之源,只是明清以后逐渐被文人雅玩情趣上而逐渐式微。对于这种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美术教育家的责任,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风貌和高度,蒋先生的作品就是这一时期的工笔画探索和创新集大成者,她把工笔赋予重彩,使中国画有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而这种方式不仅是中国画的元素并兼容西方油画的色彩和手法,在这方面对近代绘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蒋先生是当今画坛为数不多的全方位的画家,她的人物画、花卉、禽鸟还有山水画,有有着极高的影响,同时她还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做着重要的课题,先生告诉我《蒋采苹文集》近期就要出版了,将来送小老乡一本,我说一定要签名啊!

     在蒋先生的画室,先生给我看她新近创作的一些作品,并为我讲述创作的思路和手法,在她的这些作品中,我感受到他作品中那种对生活的挚爱和生命的激情,她用绚丽的色彩描述着艺术家诗意的世界,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是这般美好,这些作品中没有所谓传统的那些套路,没有程式化的敷衍,构思新颖。比如她画的牡丹,不是像传统意义上的折枝或一丛,她的作品或细微的局部,或大场景的写真,“因境赋彩”是我对蒋先生作品的理解,而她的这些作品,每一张都有不同的构图和表现手法,可以看出先生对艺术的探究和思考。当看到一张山水画时,她说这张画就是引为版面的的元素,表现逆光中的山水,画面有蓝色和白色的色彩,简洁明快,给人一种新的思考,耳目一新,秋天的色彩,就用金箔当色,真正意义上的金色秋光。她在尝试着用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材料来表达自己的艺术风格。画架上有一张没有完成的大画,我惊了一下,一个年近八十岁的老人还画这么大的工笔画作品,这种精神活力让我们惊叹,我说这要爬高爬低的很不安全呀,蒋先生说没关系,我身体还可以,说完爽朗地笑了。

     谈到中国画的发展,她说中国画就是材料、内容、形式。先生说现在中国画的颜料与我们真正意义上的颜料材料已相差很远了,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那些作品,历经千年仍色彩绚丽,而今天的颜料,恐怕时间不久就不行了,因为我们现在用的都是化学颜料。而今天石性颜料也就是天然颜料几乎买不到了,像我们画工笔重彩的没有这种颜料,很难达到那种效果。如果想要很好的发展工笔重彩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蒋先生告诉我们,她在日本参观时看到他们运用天然矿石颜料的变幻莫测的现代美感与技巧之后,于是她买到很多书籍了解天然矿石颜料的新品种及新岩石制作的方法和样品。把开拓和研制新型颜料为切入点,并与美院附中金碧斋的中国画颜料研究会合作,很快一批传统的矿物颜料就研发成功了,并开发出中国色彩的石色品种,又将失传五百多年的云母粉配方提供给厂家,让他们大量的生产。后来这个事情得到文化部科技司的支持,并研发出高温结晶颜料,让中国工笔重彩画的材料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蒋先生从画法到材料的应用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谈到自己对艺术的认识与追求,蒋采苹先生说:我是以真善美为终极目标的,因为真善美是全人类共有的恒古不变的大美。因为我在七十九年的生命历程中,看到太多的假恶丑,所以自觉的远离他们,而向真善美靠拢,真善美与中国的儒家思想孔子提出的“仁”是一致的。为此,我们当然会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天人合一的现实的一切,听从自己心的呼唤,我的作品重点追求的是“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两种传统美感的融合,也是大俗与大雅的融合。

   蒋先生很幽默,你很难想象是和一个八十岁老人相对入座,她的心态很年轻,谈话逻辑性很强很,她认真翻看《人民艺术》杂志说,现在这样的刊物太多,真正好的不多,你们办的很有艺术性,很难得,不容易,也希望《人民艺术》能支持和关注我们工笔重彩画会。能得到先生的肯定,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更是一种动力,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的为艺术家服务,为读者服务,为传承民族文明,尽一份绵薄之力。 (王伟欣)


| 相关机构
人民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北大文化书法网                     北京正德书画院                    环球文化网                     作家网
光明网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大观网                     中国艺术收藏网                    贸讯网
人民艺术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1316186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