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 是大国
——访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油画家刘宇一先生
文_李优良
刘宇一,1940年生,南京人。196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中国著名油画家、国画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宇一艺术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洛阳大学客座教授。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名誉会长。擅长大题材油画,其画作深受国际艺术市场瞩目,为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国家殿堂及各级机构和个人收藏。
在今年两会期间的一次活动上,偶然的机会与刘宇一先生同进晚餐,虽然先生的大名巨作早有耳闻目睹,但对刘宇一先生还是第一次见。先生身材不高,精神矍铄,睿智的目光中透出一种艺术家的神采,他给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准备了一本他的画册,并递上他的名片。谦虚、和蔼是刘先生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可惜他当天晚上还有其他的事情,没说上几句话就匆匆的离席了。也许人生都会有机缘,没过几天在朋友公司的年会上又和刘宇一先生坐在了一起,我们俩聊得很开心,并相约过几天后联系,专程拜访他。
在北京香山边上有一个院落,幽静而又宽敞,这里就是刘宇一先生的工作室,说是工作室不如说是艺术馆。由于交通问题我们比刘先生早到了,于是我们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静静的欣赏陈列在这里的刘宇一先生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巨幅油画,也有近些年他创作的国画作品,也有一些书法作品。说到刘宇一先生的画,大家都知晓的是悬挂在全国政协的《良宵》和后来创作的《良辰》《伟业千秋》《春回神州》《女娲之歌》《瑶池会仙图》《和平颂》等,而画室这里挂的都是又按原作复制的作品。这些作品气势宏大、栩栩如生,是画家饱蘸深情的笔墨精心创作的巨幅力作,并讴歌和记录了时代的风采。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共和国史诗式巨幅的代表作《开国盛典》,记载和描绘了中华民族又一次站立在新的起点;《初春》的大型巨作中描绘了各民族政治协商的良好局面;《复兴之路》描绘了几代领导人的光辉形象,带领中华民族共同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想。被人民大会堂收藏的《伟业千秋》艺术的记录了毛泽东主席率党政军各界人士,像一条奋飞欲上的人龙,步入人民大会堂时的生动景象,万里晴空,白云装点,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在青松翠柏的环衬下显得那么高大,那么庄严,一个多难的民族又一次屹立在世界之巅,是大国啊!《人民万岁》是毛泽东同志的呐喊,不忘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换来今天的成就,传承和发挥这种精神为民族与时代的发展努力,就是我们神圣的使命,当我们矗立在《使命》这幅作品前时,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
刘宇一先生的油画作品呈现给我们的是穿越时空的历史感,和很强的现场感,他用艺术的语言描绘出一幕幕中国近代史上激动人心的时刻,真实的记录并还原历史,看了这些作品让人油然而生的增加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新中国红旗下成长的画家,都像他这样对国家命运有着特殊的情感。在刘宇一先生的作品中突出表现出他扎实功底的宏大场景作品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最多的一幅是二百多位人物,而其中的一些领袖人物形象正是人民所熟知的。他在创作时对人物具象的准确性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仅形似,更要神似,像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形象,还有一些民主人士董必武、茅盾等近百位的人物形象都能准确的呈现出来。通过人物形象展示内心的表现,用散点透视的手法描绘宏大的场景,用写实的手法、光与影结合增加画面的场景氛围。他的作品更有一种时代精神,重要的历史时刻他都没有失声,《香港回归》《北京奥运》《汶川地震》等都凝聚成他笔下的巨作,《和平颂》更是谱写了世界和谐的美好画卷。他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和激情让我们感动,多年来创作的这么多的作品,这么大的作品,可以想象到刘宇一先生创作时不仅仅是有激情,更有一种担当和一个文化人的良知与使命。
在和刘宇一先生的谈话中,他不断的重复自己的作品的内涵,他用六个字来概括“是中国”“是大国”。在他眼里一定要描绘中国的形象,展示中国魅力,传播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一个多民族,多元化的具有文化特质的国家,这是我们艺术家创作的重要基因和源泉。所以我们的作品一定是中国脸,中国元素,尽管表现的手法、手段不同,但这一点是坚定不移的。在刘宇一先生的作品中还表现出一个思想内涵“是大国”,我们有民族特质“包容”、“和平”永远是中国人民追求的目标,并且承担了一个大国应有的担当和胸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思想,博爱的情怀也在他的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描绘时代中国的大国形象,让世界看到发展中的中华民族和新时期的中华民族,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这些年来刘宇一先生一直居住在香港,香港可以说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和平台,当然这里也有西方国家的一些意识形态,在这个地方更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传播中国文明。谈到这里刘宇一先生告诉我说:也有一些组织和个人经常发出一些反动和阻挠的声音,他们认为我为当代的政治拍马屁,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被人欺凌和侵略的落后民族,建立民主政权,让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并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这不是民主,这不是进步吗?采访中刘宇一先生告诉我说,当时日本占领南京的时候,敌人来到城里,我们大量的民众都慌着从城门中外出逃生。慌乱中在城门口堵塞而踩死很多人,匿大的城门洞被死尸堵得只能几个人爬出去,而这些丧生的人不是倒在敌人的枪下而是在争相逃命中被踩踏致死,竟没有人与敌人对抗。当时的人各自为命一盘散沙才导致了惨痛的教训,所以我们要有民族精神,要团结,不能一盘散沙才不至于受到侵略。作为一个画家,用手中的画笔为民族的发展与和平,尽一份炎黄子孙的责任。
在刘宇一先生宽阔的艺术空间里,我们无拘无束的交谈着。我这个人访谈不喜欢模式化或者事先设定好题目,而是很自然的聊一些话题。谈到自己的绘画创作的源起,1940年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对于绘画可能是他与生俱来的,没有听说受什么人的启蒙和家庭的影响,他自己认为对天生美好的景象和事物有着天然的感受力。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在江边等船,望着滔滔江水和点点白帆他觉得很美,情不自禁的拿着一支小棍儿在沙滩上画起来,这就是他对于绘画的肇始之初。大家都知道刘宇一先生是领袖像的专业画家,被誉为“中国首席画师”。他说195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老师的赏识,安排他画毛主席像,自此他便与画领袖像结下了情缘。1957年在一次天安门集会庆典时非常幸运的近距离看到伟大领袖毛主席。那天阳光灿烂,毛主席陪同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元帅一起检阅欢迎队伍时,他就在第一排真真切切看到了毛主席,毛主席伟岸的身材、精神焕发的风采,至今让刘宇一先生讲来还是那么激动。
对于自己的学术之路,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因为自己被认定为“白专典型”,尽管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但仍无缘中央美院学习深造,最后被分配到广西人民出版社做美术编辑。在广西最初的年月里他仍然饱受政治上的歧视,后被下放到农村劳动,但是不管坏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他借画画来抒发人生所有的际遇,也创作了一大批以广西桂林为背景的作品,在那动荡的年代里,画毛主席像更成为他的一种精神寄托,用画笔记录历史的瞬间,始终是他心中燃烧的情结。这些年来他平静的说:也许正是从那时种下的因,而今才结下这样的果。这是他自己对自己最中肯的评价,这其中包含着他人生的艰辛和苦痛。刘宇一先生二十二岁首次在南宁举办自己的画展,并在广西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夫人李端眉是一个舞蹈家,在她默默的支持和付出下,刘宇一先生这个没有读过大学的中专毕业生,在广西人美社当了多年美术编辑,后又到桂林画院做画师,并任广西画院副秘书长。1985年经专家推荐由中央组织局和省委考核后,任命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同时被聘为副教授,这件事被《人民日报》以“广西艺术学院不拘一格用人”为标题专门报道。后来刘宇一先生到了香港,利用香港特殊的地域优势开启了他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段。
刘宇一先生的追求是中华民族之魂,是华夏大地的时代精神,是表现出人民领袖的风采和共和国的史诗画卷。采访结束后刘先生留我们在他工作室用餐,我们吃的大都是他们自己员工种的蔬菜,刘先生吃的很随意,大多以素菜为主。他说现在的日子比原来不知好多少倍,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我们边吃边聊,刘先生说他最喜欢毛主席和老农借火的那一张,他说那才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今天的美好生活不能忘了这些时代的英雄领袖。